实践项目 返回列表

《中国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

2019/8/29 17:29:42

《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是基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未来学校的核心概念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以“重新定义学校、重新认识学习、重新理解课堂、重新构建学习路径”引导未来教育走向,重新认识学习。

01重新定义学校

《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首先对中国特色未来学校的基本内涵与发展导向进行了界定:一是从性质上界定了未来学校的“中国特色”,强调了德育现代化和教育产出的现代化,明确了教育的本质问题是育人与服务经济社会;二是从时间上界定了中国特色学校的“未来维度”,从未来学校的价值特征、行动特征和技术特征三个方面,明确了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三是从空间上界定了中国特色未来学校的全球化维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自信,明确了未来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02重新认识学习

《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从时间、空间和人文的维度,对基于学校教育的未来学习进行了重新界定。

从未来学校的时间特质视角出发,认为未来学习是坚守传承盘活积淀的学习,坚守本源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认为未来学习是重组课时、突破时限的学习,是从“学习知识”到“学会学习”的转变,提出了具有未来学习特征的三种“混合式学习”模型。

从未来学校的空间特质视角出发,认为未来学习可以从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来分析,对于前者,可以从学习环境的改造去认识,对于后者可以从基于网络资源的科学运用去认识。认为未来学习一定是以利用虚拟网络空间、虚拟现实空间以及物理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是突破传统学习空间的学习。

从未来学校的科学特质视角出发,认为未来学习可以从人的心理与身体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强调未来学习是以心理科学和脑科学为支持的学习。

03重新理解课堂

《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认为,未来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是突破时空的立体多元学习场,是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教学的时间场域,是学习要素高度互动的活动社区。

未来课堂不仅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未来生活本领和生存技能。为此,未来课堂一方面要营造沉浸式和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教室内部空间要改变排排坐的固有方式,要可移动、可重组,要通过色彩和空间布置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并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其中,让教室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重新认识课堂。

面向未来,课堂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内部空间发声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课堂,要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课堂,通过教室内部桌椅之间的连通、不同年级教室间的连通、教室与学校其他空间的连通、课堂与大自然的连通以及课堂和社区社会的连通,让课堂成为立体多元的学习场。

同时,《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还认为,未来课堂的品质和效益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应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高质融合。这样一个联合教室内外空间、囊括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活动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他们交往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所以,未来课堂会成为学生交往和社会化的重要空间,在这个学习场中所有要素都能实现自由流转与良性互动。

04重新构建学习路径

《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提出,未来学习将会变革传统教学理念,重构学习路径。

明确了学习路径重构的三种模式:一是新技术支持的学习路径重构。不管是利用学习者画像来感知学习状态,还是基于学习者特征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亦或是利用大数据对学习进行多元综合评价,都是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设计学习服务的个性推送方案和差异教学策略,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探索不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个别化教学操作模式,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尊重差异、发现差异、利用差异、发展个性”的课堂变革。

二是差异化学习方案助推的学习路径重构。差异化方案一方面来自多元的课程资源,它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案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来自多样的课程实施,借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的转型,实现路径跨越式升级。

三是教育生态圈承载的学习路径重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要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充分利用外部社会资源开展教育,要根据真实问题进行跨场域学习,根据个性需求打造健康教育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