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项目 返回列表

后疫情时期,学校如何合理构建“混合式学习”生态?

2020/7/7 11:23:26

未标题-1.png


2020年早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导致全国各地停课。为实现“停课不停学”,各地的学校纷纷转为线上教学。以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的网络教学,在一种被动的环境下,得到了快速覆盖和大力推广。


各地教育部门依托“云技术”资源的支持,推出了线上教学方案,尽管各有特点,但其内容、方法大同小异,普遍采取的是统一组织的“空中课堂”加上教师的个别线上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观察实际运作情况,这些举措给疫情期间被迫中断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补偿,虽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毕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基于网络教学的经验。


疫情终究会过去,当师生再次返回学校的时候,如何利用这次宝贵的大面积网络教学的实战经验,修正实际教学组织和管理中的偏差,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重塑学校教学运作模式,合理构建面向未来的学校“混合式学习”生态可谓正逢其时。



什么是“混合式学习”生态?


《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一书的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在2008年就预测,“数字革命将改变整个世界的学习方式,而学校也处在发展的转折点上。即使在线教育的风潮还没有吹进你们当地的学校,它迟早会来。”2020年春天,也许可以成为这种发展的转折点,尽管它的起因是如此让人感到被动和无奈。

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是基于工厂模式的学习,学校通过标准化、统一化的管理方式,实现对较大规模学生群体的相对效率化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知识,必然出现接受快慢的差异;尽管优秀的教师也会尽其所能去关注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的问题,尽最大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是,由于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固定,完全兼顾个性化教学实际上不太可能。

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了未来多样化人才需求的挑战,使得“以学生为中心”成为普遍被接受的办学理念,它要求学校提供面向个体的教育,要求学校提供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近年来,很多优质学校开始进行各种尝试,包括丰富课程内容、更新教学组织方式,等等。有实力的学校通过开发更丰富的课程,配合小班制、分层走班教学等组织形式加以实现,而大部分普通学校局限于学校课程开发能力、师资水平以及传统办学模式的强大惯性,在这些方面进步甚微或是止步不前。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能帮助学生建立内省性的、基于标准的学习力的学习。个性化学习,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学生有机会自主安排时间学习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并完成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还能在此基础上拓宽相应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其二,学生能够得到教师一对一的专门辅导。帮助学生建立内省性的、基于标准的学习力的学习是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能够自主且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混合式学习方式”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但其获得理想效果的前提,是学校必须合理构建“混合式学习”生态。

“混合式学习”思想是随着互联网运用的发展而发展的,最初是指学生在线学习和学校学习的一种混合学习方式。萨尔·可汗(Sal 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通过为全球200多国家超过数千万的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指导视频和互动练习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成功学习案例,由于这种学习方式能够糅合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够兼顾探究性学习和讨论式学习,因此随着网络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在实际中影响现代学校的运作形态。

然而,要实现“混合式学习”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的合理系统性运用并不容易。首先,传统教学模式的巨大惯性极大地制约了创新动力。办学者不愿冒险尝试新的教育形式,对线上教学与混合式学习的区别理解不够深入,对线上教学的效果也始终怀疑。如果不是疫情导致必须采用网络教学才能实现“停课不停学”,相信在很多学校还很难看到大面积利用网络资源教学的踪影。很多学校不愿在改变学校整体教学组织形式的情况下,去探索学生“混合式学习”的可能性,最多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一些“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如“翻转课堂”的运用。其次,部分学校在尝试过程中,准备不充分,无论是理念更新、组织形式、教师培训,还是学生学习力教育,容易出现因效果不好而导致的半途而废。最后,高质量的资源整合需要学校相匹配的教研水平和教师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要求教师本身应该成为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学习者。

疫情期间各地开展在线教学的探索,无疑为“疫”后学校适量开展线上教育开启了一扇门,同时为学校“混合式学习”生态建构提供了难得的参考指标。以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武汉市为例,有媒体3月初报道,“据市教育局统计,‘空中课堂’已实现全市96.71万名普通中小学生全覆盖;截至2月28日,在线区级大课教学累计6375节,授课时长3482.1小时;小班互动教学辅导累计91700节,授课时长达102838小时。”这种史无前例的全覆盖,一定会深刻地影响教师、学生、家长对在线教育的认识,依托网络的学习也会成为被广为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千万教师为实现课程教学精心备课,让云资源更为丰富,尤其是在此实际运作中获得的技术掌握和得失反思,将成为重要的经验。

未标题-2.png

其实,多年以来,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大力建设教育云平台,从技术和资源上为新的教育方式在铺平道路。疫情过后,这些基础必将更加完善。然而,疫情中,由于网络教学所暴露的问题和多种矛盾,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例如,疫情期间,各地多采用区级授课,集中优秀教师资源,课表整齐划一,通过组织教师直播录播来完成授课,其授课方式多为单向,互动答疑环节交由学生的任课教师完成。这当然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但灌输式的教学在线上教育的再现,无疑容易造成学生疲劳和低效,电子产品的长时间使用也会影响孩子们的视力和健康,容易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另外,各级教育部门多年积累的教育云资源并没有被得到很好地统筹运用,各地都是各自为政,造成一些资源的浪费。再如,有些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容易在缺乏正确监管的情况下,出现电子产品的滥用,甚至染上网瘾。 


如何建构“混合式学习”生态?


建构“混合式学习”生态,能够实现以较少投入获取大量的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规划、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能够帮助教师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那么,构建合理有效的混合式学习生态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首先,创建相匹配的学校文化。被国际公认发明“企业文化”一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埃德加·沙因说:“文化是向着共同目标一起工作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频繁地被大家效仿。”构建学校“混合式学习”生态,首先要设定目标,鼓励多元学习方式,培育创新的土壤,赋予教师和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鼓励教师和学生理性又大胆地进行尝试;及时总结反思,建立基于过程和结果兼顾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对于教师来说,要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既包括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意识、网上学习的相关技能,也包括帮助学生建立对照学习标准的自我评价和反馈调适。

其次,优化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对学校的管理结构进行扁平化调整,减少管理层级,在保证基于达成目标的监测前提下,避免过多频繁干预,以适应混合式教学方式的运行。学校可以建设混合式学习中心,配备专人管理,配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经过任课教师评估认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且有明确学习任务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应的时间使用。这可以打破同班学生必须每一节课集中在同一教室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惯例,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线路图和时间表一定要掌握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有明确的认识和自我判定,而学校教务处和教研部门要及时提供课程学习的量规。

再次,组建能持续学习的研究指导团队。拥有一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研究指导团队是“混合式学习”生态建设的重要保证。这个团队要具有引领作用,能够聚集集体智慧,遴选或开发课程、科学整合资源、提供学习参考路径、建立课程学习分目标和总体的评价指标细则。这些工作的达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和积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会得到充分的展现,也会带动全校教师将教研工作作为自己实际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高度重视关于学习力本身的课程建设。学生是否能科学合理高效运用线上资源,并能有机结合日常的课堂学习,关键还要以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作为基础,具体到各个学科的学法指导也极为重要,这些需要有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学校应该有专门的时间和专门的课程供学生学习。

当然,除了上述准备外,恐怕在实际运行中还有诸多需要解决的细节问题,这时,我们不妨想想北京市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当年在领导学校教学组织方式变革时,曾引用的惠普前CEO卡莉·菲奥莉娜的战略思维“先开枪,再瞄准”,其要义是抓住战略机会应有速度逻辑。

北京市十一学校凭借“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和超强大的师资团队,构建起了“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一生一课表”的教学样态。普通学校限于条件,大多只能望其项背。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蕴含着无限生机和可能,合理构建“混合式学习”生态,相信能够帮助学校实现面向未来需求的嬗变。

2020年的春色,我们因被迫宅家而错过;2020年学校变革的春天,我们何不张开怀抱去迎接?

(本文转载自未来教育家杂志,作者晏汉生,系湖北省武汉市旭光学校校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