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项目 返回列表

未来校园建设的新理念、趋势和挑战

2021/11/6 9:54:37

引言

未来学校的建设是为促进友善空间和促进人的发展,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应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建设实用的、适用的学习生态式的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作为育人场所的校园空间有必要进行重构以满足未来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最早以“未来学校”命名的学校于2006年成立,由美国费城学区和微软公司共建,在学习空间方面综合考虑了灯光、墙壁、自然光线、空气、节能、家具、技术等因素,建成了学生随处随时可学、空间多用途可拓展的环境,支持无边界学习和协同管理的环境。


640.webp.jpg

美国费城“未来学校”


随后,各国启动未来学校建设项目或计划方案。我国的未来学校建设探索始于2013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启动的“未来学校计划”。2017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启动“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未来学校的特征


《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提出在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组织管理四个方面,未来学校呈现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特征。未来学校为教育教学服务,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中国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中明确:新时代会出现新的学校形态,并重新定义“学校”“学习”“课堂”“学习路径”等概念。设计未来学校的核心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


基于此,未来学校的建设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包含物理建筑、网络建设及校园整体设计等,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让学生健康幸福成长、全面发展。


学习空间建设理念


从整体视角探索各类校园学习空间、人和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种学习场所的结构化程度将学习空间进行分类,再结合学习空间是否虚拟化,可分为正式的、非正式的物理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640.webp (4).jpg


未来校园建设趋势


学校是育人场所,未来校园建设要围绕教育展开。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报告,提出教育4.0全球框架,包含八个关键特征:


①全球公民技能

②创新创造技能

③技术技能

④人际关系技能

⑤可及性和包容性学习

⑥基于问题和协作的学习

⑦个性化和自定进度的学习

⑧终身学习和学生自驱动的学习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的《“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发展指南1.0》,指出要构建高维学习空间,通过四个向度的变革,组合变化构建灵活的学习场景,支持灵巧学习方式并推动现有教学方式变革,实现教育从低维向高维的跃迁。


640.webp (6).jpg


OECD发布《面向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教育四种图景》报告,针对未来20年的教育提出了四种学校教育图景:学校教育扩展、教育外包、学校作为学习中心和无边界学习。


640.webp (5).jpg


综上,未来校园建设趋势将聚焦在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支持教育场景和学习的发生、空间开放可重组可延展、技术赋能、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融合、绿色生态、无边界学习、学习生态系统、多方参与规划设计等主题。


未来校园建设面临的挑战


未来校园建设以教育为出发点,但物理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建筑学和教育学之间的空白地带,在具体实践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1

教与学方式变化快——形成教育模式慢


教与学方式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发展,如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紧急开展在线教学,但要找到在线教育规律进而形成在线教育模式或在线教育理论则需要很长的时间。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基础是学习环境的构建。


因此,未来校园建设要站在学校教育教学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


2

技术更新迭代快——融入教学慢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社交、出行和支付等社会活动形式,但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复杂过程中则呈现出“慢性特征”。教师在接受新技术、新工具、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学的理念需要时间,而数字原著民的学生接受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却快于教师的接受度。


3

急需常态化应用——配套支持不足


我国自2000年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计划以来,已基本完成硬件安装、平台搭建和资源建设。但在常态化应用中,部分学校存在多媒体积灰、闲置等现象,全面的配套支持不足,如技术门槛不够低、教与学方式变革跟不上。


此外,资金配套不足也是痛点。如站立式桌椅不仅有利于改善校园久坐不动和缺乏运动的风气,也可预防儿童肥胖、改善学生工作记忆,但碍于资金不足,无法开展创新型教学活动。


未来已来,技术已足够丰富,但要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尽量避开三组矛盾中不足内容,建设实用的、适用、可持续发展且以人为本的未来校园。


来源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原文有删减

作者丨王芝英 江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