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项目 返回列表

新风口丨数字教育资源怎样赋能“双减”落地?

2022/1/26 10:37:14


引言

“双减”立足于解决当前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不足、社会家庭焦虑普遍等问题,强调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双减”背景下,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学生在校的时间延长,受制于学校已有的办学资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教师缺乏有效的工具提升作业设计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短缺等。


充分发挥数字教育资源要素的作用,优化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应用互联网与数字资源重构课程、课堂教学、作业评价、课后服务、师资配置等要素与环节,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智能化服务供给结构,是促进“双减”落地的重要途径。


未标题-1.jpg


01

数字教育资源赋能“双减”落地

的内在逻辑


随着互联网在教育生态体系的应用与渗透,数字教育资源的内涵不断丰富,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


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就如何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提供了行动指南,其改革思路与“双减”的要求不谋而合。


01

优质数字资源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面对“双减”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基于数字教育资源的线上线下教学创新,为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和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提供优质数字资源,为教师备课、教学、评价、教研等全过程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类数字资源,为学生预习、上课、作业、诊断等各环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类数字资源,最大程度满足教师的“精准教”与学生的“个性学”,切实保障课堂教学高质量、高效率与高成效。


02

智能化工具支撑高质量作业设计与评价


数字教育资源既包括承载教学内容的课件,也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工具软件。


学校在班级授课制框架下,要实现作业分层与作业个性化,必须依赖智能化工具的支撑。通过智能化作业工具的应用,实现作业内容层次、作业设计策略与学生认知水平的相适应,提供作业辅导、批改、诊断、评价等智能化管理服务,减少教师在海量作业管理与数据分析等环节的工作量,适当融合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工具应用,也有助于提升作业设计与评价分析的效率,为课程教学提供更加精准、更加科学的决策支持。


03

多层次数字资源供给满足课后服务需要


扩大数字教育资源有助于学校完善课后服务相关管理机制,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多层次的数字资源供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资源供给主体的多层次;二是资源内容结构的多层次。建设覆盖区域特色资源、校本资源、素质教育资源等,以及契合特殊教育和教育薄弱地区真实需要的资源,满足学生对查漏补缺、课后拓展、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发展等多样化学习需求。


未标题-2.jpg


02

“双减”背景下

扩大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基本方向


资源结构分散、资源重复建设、资源配置不均、供给机制不健全等是我国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改革持续关注的问题,随着“双减”对基础教育数字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双重需求,应加快从线上学习资源、立德树人主题资源、家校协同育人资源、智能化作业工具等方向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形成覆盖各学段各学科、融合新兴信息技术、支撑精准个性教学、满足素质教育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帮助学校减少低效的教育供给与教学实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01

增加面向学生学的优质资源供给


随着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与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落地,学生与家长对高质量学习资源的需求不断攀升。


因此,加快建设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数字教育资源在满足多元学习需求、辅助认知发展、助力终身学习等优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泛在学习等成为资源供给的重中之重。


从资源内容角度,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数字资源不单指学科知识学习,也应涵盖满足综合素养发展需要的资源,为学校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提供多元化内容支撑;从资源形式角度,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数字资源不局限于电子教材、微课等简单形式,也应融合AR、VR等新兴技术创新资源应用形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从资源使用对象角度,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除服务于义务教育阶段外,也应满足特殊教育、乡村教育等特殊学习需求。


02

优质数字资源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双减”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加快推动建设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


当前应进一步加强建设优质多元、体系完备、技术支持的基础教育思政教育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形成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既为中小学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提供基础支撑,也为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思政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03

丰富家校协同育人的资源类型


面对“双减”提出从严治理校外辅导机构的具体要求,如果家长的非理性需求只增不减,“双减”的最终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故家长观念的转变、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是“双减”问题的关键


因此,应进一步丰富家校协同育人的数字资源类型,包括开发功能完备、方便快捷的家校协同工具以及在线专家咨询、专题直播活动、家庭教育课程等多样化资源,以资源为桥梁强化家校沟通的形式与质量,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升学观、就业观、人才观,增强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校育人环境。


04

扩大薄弱地区的优质资源供给


质师资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矛盾与困境,对教育薄弱地区教师而言,如何在减少学生作业量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优质高效的课内学习,是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因此,扩大面向教育薄弱地区的优质资源供给是落实“双减”对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为:一是增加面向薄弱地区一线学情的优质数字资源,培养当地教师应用数字资源与工具开展教学创新的意识;二是增加支持教学备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馈与评价等辅助教师精准教学的工具资源与管理服务,提升教师积极运用新兴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提质增效的能力;三是通过“三个课堂”“双师课堂”“定制课后服务”“城乡教师网络共同体”等形式为教育薄弱地区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服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05

普及智能化作业设计与评价工具


全面压减作业总量与时长是落实“双减”目标的基本任务与手段,其背后是对作业设计与评价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要求学校完善作业管理机制与管理流程,要求教师提升作业设计能力与评价反馈水平。在此背景下,加快普及智能化作业设计与评价工具应用势在必行。


从资源开发角度,智能化作业设计与评价工具应充分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学习分析、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流程,动态采集学习全过程数据,满足个性化作业设计与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的需求,支持作业的智能批改与诊断反馈;其次,从资源应用成效角度,智能化作业设计与评价工具应支持教师进行作业的自适应设计、个性化推送、自动批改、学情分析等功能,提升大规模个性化作业的管理成效,减轻教师作业批改的负担。


未标题-3.jpg


03

“双减”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创新

发展策略


应用信息技术推动学校减负增效提质,核心是要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智能化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优质资源服务好课堂教学、服务好自主学习、服务好分层作业、服务好课后服务等育人环节,助力学校教育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


01

个性化资源推送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从“三通两平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到今天的教育新基建,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基本逻辑也从“重建设轻应用”向“应用融合,创新发展”转变。


实现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个性化资源推送,要求不断优化网络学习空间学习体验,解决当前数字教育资源检索不便捷、适切资源获取性较差、资源结构分散、资源更新维护不足等矛盾。通过构建国家统一、规范的学科知识图谱,实现海量优质资源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个性化、全过程的在线学习服务,如精准优质的学习资源推送与助学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效益,落实“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常态化应用,助力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学习型社会。


02

服务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

“停课不停学”是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之措,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当前中小学网络环境设施、信息化教学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但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数字教育资源促进传统课堂教学变革的共识。


一方面,发挥优质线上资源优势,构建集教、学、测、评、管于一体,且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如通过混合式教学、双师教学、多师协同、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实现基于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学常态化。


另一方面,推动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深度融合,引入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以个体需求为导向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通过对资源应用全过程数据的有效采集与分析,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学情,为学生提供动态精准、符合个体特征和应用能力差异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实现课堂群体化教学与课后个性化辅导的有机融合。


未标题-4.jpg


03

探索分层次个性化作业


利用智能化手段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落实“双减”目标的创新之举,既有助于提高作业设计水平,赋能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轻教师负担。


通过构建基于作业大数据分析的作业智能管理系统,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从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辅导、监测等动态智能化管理,辅助教师设置分层、弹性与个性化作业,支持系统自动批改作业与教师在线批改作业,为教师提供学生全面的学情分析报告,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等,促进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同时,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协同教学和多模态数据融合评价,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成长报告、学习画像与精准的知识点资源推送,避免“题海战术”与低效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04

应用线上资源创新学校课后服务方式


各级各类学校应充分发挥数字资源优势,探索应用线上课程创新课后服务的方式与机制,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相结合的多元学习需求,主要路径包括:


鼓励并组织优秀教师面向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互动交流答疑、作业指导等课后辅导服务;加强学校网络学习平台与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校外机构等外部优质资源的联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后线上学习服务;加强物理空间与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智能教室、计算机机房、图书馆等已有物理资源或新建校级数字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资源与服务,实现线下物理空间与线上虚拟空间的一体化,全面支持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连接。


05

校外机构优质数字资源服务转型


“双减”要求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极大冲击了校外辅导机构及其教师的行业生存空间。但面对学校优质资源短缺的困境,校外辅导机构在资源类型、场地、人员与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优势。


因此,应充分利用校外辅导机构的优质资源优势,推动校外辅导机构转型发展,使其真正回归作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的轨道,具体表现为:


未标题-5.jpg


“双减”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落实“双减”,需要加快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创新线上教育服务模式,打造更加高效、更加智能、更加公平、更加灵活的信息化育人环境,深化减负增效提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推动教育系统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从而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协调,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融合,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新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丨《中国电化教育》,原文有删减

作者丨柯清超,鲍婷婷,林健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及其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8YJA880036)、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项目编号:18ZDA33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