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项目 返回列表

顾明远 | 未来教育的学习场景

2022/7/19 10:11:54
转载来自  未来的学习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对话中国教育:未来教育创新的建议》,这本书集纳了近几年中国教育界老前辈顾明远和世界各国学者的对话,所谈内容都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


这些对话有显著特点,那就是对谈者并不都是教育界人士,他们从跨教育界视角来谈教育,颇有新意。顾明远表示:“过去我们比较封闭,教育就是在教育内部研究,其实教育是人的一个主要的社会活动。所以,不光要跨学科、跨文化来连接教育,此外还要跟世界各种教育进行比较,这样对教育的认识可能会更深刻一些。”


■ “愿意学”太重要了,要让学生主动学习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恢复了中等师范教育,教育部委托顾明远编写一本中等师范教育的教科书,在这本书中,顾明远将学生放在了教育的主体地位,提出了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还写过一篇《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文章。


在今天,这个观点不稀奇,但在当时的中国却太过超前,因此引起了很多争论。


这个观念的提出是不容易的。20世纪50年代,顾明远在北师大附中当教导主任,那时他发现,学生愿意学,就学得好;不愿意学,就很难学好。他认为,不把学生放在主要地位,很难提高教育质量。


顾明远1981年参与翻译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随后又看到了《要相信孩子》这本书,感到非常震惊,也非常感动。


后来,顾明远和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创始人、主席彼得·圣吉在一个国际学校第一次见面时,听到他说“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却总是由老师来解决”。顾明远发现,原来在这个问题上,各国专家的想法是相通的。


■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由他提议


1985年,中国建立了“教师节”,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仅靠社会呼吁是不够的,要使教师在社会上真正受尊重,就必须使教师像医生、律师一样,成为不可替代的职业。”因此,顾明远写了一篇文章《要使教师成为不可替代的职业》。


在担任全国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组长期间,他建议国家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97年,教育硕士专业开始招生,到现在,中国已经培养了几万名的教育硕士。


■ 尽管年纪大,微信玩得溜


在顾明远70岁时,因女儿旅居国外,为方便互相联系,他开始学习使用电脑。“10年前,谁也想不到今天靠着一部手机也可以走遍天下。技术演进和生活所需,这些都要求人要终身学习。”熟悉的人透露,顾老师的微信玩得“很溜儿”。


顾明远说,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大批工人“下岗”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他看到,工人原有的技术水平,无法适应新的科技含量更高的生产线,必然导致大批工人下岗,这就是科技进步所引起的变革,人要跟随这种变革,就需要不断接受教育。


21世纪初,终身学习的理念被普遍接受,甚至每个人都把学习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些事物的流行印证了这一事实,例如,人们在获得丰富物质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世界,如对旅游的热衷。旅游也是一种学习的形式,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讲的非正式学习的范畴。”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终身学习”被正式写入文件,从那时起,各种非正式学习开始兴起。


“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与践行,我们落后了30年,然而,可喜的是这一理念现在已经被普遍接受和认可。


■ 人不能靠机器培养,人只能靠人来培养


读+:您见证了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能否从过往规律中设想一下,未来中国教育将会是何种面貌?


顾明远:完全无法想象,但是有一点是可以预测的,就是科学技术是不断在进步的,我们的思维要不断地跟上这个时代。上海经合组织曾经发表一份报告,提出我们要培养未来人民群众不定式的思维方式,就是说遇到不同的情况,我们不能有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因此,把不知道的东西教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这才是我们未来教育的一种方向。


虽然真正预测未来很难,但相信未来的教育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有了文化以后,你能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能够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


读+:不少人认为,未来将是空中课堂代替实际课堂,在线教育将会成为主流,您怎么看?


顾明远: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们都在提倡个人的学习。其实个人的学习也不能离开集体的学习。学习既是集体的事情,也是个人的事情,学习不可能是一个人孤立地关在屋子里学习。我曾看到过一个报道,说有一个孩子被关起来读经,读了十年的经连汉字都不会写。这种学习是不可取的。学习还是要在集体当中学习,要和同伴进行共同探讨。现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都进入了教室,但这都是技术和手段的问题,这种技术和手段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人,人是不能靠机器培养的,人只能靠人来培养。


读+:您很强调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觉得教师的重要性是不是会更加弱化,您认为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顾明远:教师是“引路人”,在传统教育里,教师是知识的载体和权威。然而,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有些人因此认为教师可以下岗了,但我认为教师不会消亡,因为我们依旧需要教师为我们引路。


以前我也曾提出教师应该成为一个设计者,为孩子的学习设计一个最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教师也是一个指导者,要指导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现在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但有些信息是无用的或者是有害的,那就需要教师来指导学生去伪存真。教师又是一个帮助者,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遇到了困难,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此外,教师也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引路人实际上也包含了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共同学习的伙伴四层寓意。我们现在提倡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老师要有一种这样的心态,就是要把未知的知识教给学生。


读+:教师应该如何为未来做准备?


顾明远:面对未来的挑战,我觉得第一就是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我经常提四条教育信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我也是小学教师出身,在北师大附中当了4年教师,到北师大二附中当了3年校长。我经常说的这几句话都是从失败中提炼出来的教训,并不是我的经验。面对未来,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想想我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有好处,还是误人子弟。面对未来,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不断地学习,终身地学习。


读+:国家或地区之间文化不同,教育理念也有不同,面对这种不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顾明远:国家或地区之间确实有差异,通过不同的方式锻炼孩子们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开阔胸怀,培养他们的开放心态,这对他们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孩子交往,增加友谊、增进了解,同时要教育孩子尊重和包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习惯,哪怕这些文化与我们的文化很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