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项目 返回列表

李希贵:构建更高水平育人模式 ,究竟是指什么?

2022/8/5 10:47:32

未标题-1.jpg   


更高水平的育人模式可以分为三个体系:以成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以办学准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


如果说价值体系是方向,那么治理体系是发动机,课程体系则是载体。




以成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017年,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民意调查中,中国有一项指标比较高,即“认为自己大材小用”的比例达到了84%,位居第一。这些人觉得自己的能量没有得到发挥,优势没有得到展示。


为什么?因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就没有发现、彰显、培育这些优势,到工作的时候,大家又被分配、安排成一块“砖”,所以很多人一直到退休,才发现自己是摄影家、旅行家。因为他们相对有了空间、机会和自由。


如果我们以成长为导向的话,就必须考虑每个孩子的爱好、潜能和优势,像种庄稼一样,提供不一样的肥料、水、阳光等条件。


那么,学校应该怎样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孩子在小小的“准社会”里,有更多不同的体验,从而在不同的体验中发现自己?



丰富的课程与综合能力培养的矛盾


人类文明成果的增加和社会生活的丰富,使得学校的课程体系也不断丰富。最早在英国的学校里,只有《圣经》、哲学,后来慢慢有了人文学科,但数学和科学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数学终于进入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后来,体育、技术也进入了中小学的课程体系。


学科增加,且分科越来越细、课程容量越来越大的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比如学生负担加重。


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是,我们的教学以一个个学科来推进,但整个世界是由一个个挑战构成的,不是由一个个学科构成的。


那么,如何才能在校园内通过丰富的课程发现学生不一样的兴趣爱好、天赋和潜能?同时,我们还必须面对另一个培养目标:通过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未来能应对社会挑战,我们称之为“核心素养”。


从20年前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到已经公布的义务教育新课标,都明确提出小学要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要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目前还只能以分科课程为主,但是世界教育的潮流也在推动着高中的跨学科学习。


在十一系列学校里,我们推行了任务学习,一方面想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课程体系发现自己的潜能,另一方面想把各个学科融合在一起,使之变成一个个挑战性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看一个小学一年级的任务:


你是一位插画师,《连环画报》的编辑向你征稿,要你画一幅能展现四季的画,既能帮助小朋友认识颜色,又能帮助他们认识四季。


这个任务既涉及艺术学科,也涉及生物学科、语文学科,还有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理念。



教学过程如何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当1位老师面对30乃至50个学生的时候,教学过程如何更加丰富?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社会,认识生活,最后反过来认识他自己?


未标题-2.jpg


我们在设计任务时,最终要达到覆盖上面这100个角色,每个任务尽量要让学生脱离他原来的小学生或者初中生的角色。


比如,在某个任务里,学生是警察,他就必须首先研究清楚警察的职责是什么,警察需要有哪些能力;在另一个任务里,学生是面试官,他就要了解面试官是什么,为什么要面试?面试的流程、标准是什么?


当学生在一年、两年、五年的任务学习中,扮演完这100个角色,他就了解了这个世界。


下面看一个一年级的学习任务:为受伤的大象造一个有用的鼻子。


动物园的园长打来电话:“我们救下了一头可怜的大象,它的鼻子受了伤,断了一截,生活很不方便。”园长听说你们是专业的生物医学工程师,希望你们能为受伤的大象造一个有用的鼻子,让它能生活得好一点。


这个任务挑战性很大,学生的角色是生物医学工程师,他在给大象装鼻子的时候,不再是作为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随便装一个固体的鼻子就好。他选择的鼻子材料,必须能帮助大象呼吸。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如果不管他,他很容易成为一个自然工程师,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医学工程师。要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完成巨大的工作量,包括查找资料、读绘本等等。


未标题-3.jpg



如何增加学生的自定义空间?


当采取任务学习的方式,既希望孩子通过丰富的课程发现自己的潜能,又希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时,又一个矛盾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传统的学校建筑空间无法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如何在一个学校里增加学生可以自主定义功能的空间,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挑战。


十一系列的老学校之所以必须进行改造,新学校之所以必须按照课程安排和需求建设,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空间,任务学习没法实施。


在十一学校,很多空间的名字不带有功能。因为一个空间的功能往往比较多,而且未来还可能延展出更多功能,我们无法把一个空间仅仅定义为会议室、化妆间或者舞蹈厅。所以我们就用了下面这些“模棱两可”的名字。


未标题-4.jpg


类似这样的空间有几十处。我们不知道学生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需求,需要怎样的空间,以及这个空间里需要配备什么样的资源。我们希望它慢慢地长出来,在学生需求生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赋予它新的资源。


比如,白盒子怎么来的?是我们把过去学校剧场外边的4个化妆间、2个卫生间、2个仓库打通改造而来的。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干很多事情,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化妆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排练,可以候场,可以举办家校活动,可以见朋友……


有天一个学生找到我说,太感谢学校,太感谢白盒子这个地方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他特别喜欢画自画像,自画像需要用到桌子和镜子,这个地方特别合适。


这张图是学校的灥湾,有1056平方米,也是学生的乐园。


未标题-5.jpg


这是图书馆一层的学生中心,在这里,学生能干的事儿有很多。


一旦我们发现了学生的新需求,我们就不断给他们增加资源。有个孩子想做足球比赛的现场直播,他需要一个胶囊式的、封闭的空间。空间里必须有放视频的地方,还必须有录音设备。我们就慢慢给他添置这些设备,渐渐也长出了更多需求。


目前我正在筹建北京第一实验学校,这所学校在设计过程中借鉴了很多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把学校的大部分空间都建设成学生可以自定义的地方。


比如小学的学习社区事实上已经没有教室了,各个多功能的空间可以支撑学生发生至少20种以上的学习方式。我们还在不断配置更多需要的资源、环境和条件,希望能产生更多学习方式。


初中科学学习社区,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天文学、工程学的学习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它们需要的资源和空间都不一样,学生也可以展开不同的学习方式。


总体来说,构建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找到孩子可以伟大的地方,帮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




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


一、切割权力链,划小预算单位,让听到炮声的人指挥打仗。


只有这样,才能把权力流向一线,让一线快速反应,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


比如财务的权力链,在十一学校以及十一学校的联盟学校,校长在财务上的权力是决定年度预算。从10月到12月,有三个月的时间让各个预算单位制订第二年的预算方案。校长的权力是签批第二年的预算,签批完,校长在财务上就没有权力了,接下来就由各个预算单位的主管负责花钱。


我卸任十一学校校长的时候,十一学校一共有176个预算单位(共400多位老师),年级组、学科组、年级教研组、各个课程组(共有103个课程组)都可以作为预算单位。只要预算单位的主管签字,就可以报销,不再需要其他任何人签批。获得预算的人就可以快速响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购置资源。


未标题-6.jpg


人事的权力链也是切分的。比如招聘教师,有四个各自独立的环节:笔试、试讲、无领导小组面试、校务委员会全员面试。每个环节都有一个独立组织,每个组织都拥有否决权。


到每年度人事聘任的时候,校长的权力是确定每个年级、每个部门的编制和薪酬总额。全校教师和各年级部门的主管双向选择,主管要明确,如果老师选择到他的年级,可以给老师什么样的待遇。年级主任拥有更多选人权力,老师也拥有决定自己到哪里去的权力。


未标题-7.jpg


在批准老师请假上,我们的底层逻辑是,谁能解决因为老师请假带来的学生上课损失的问题,谁就有权力批准老师请假。如果某个老师要去医院或者接孩子,年级备课组长能代一下课,那年级备课组长就有权力批准;如果老师要请三天假,年级备课组长解决不了,需要年级主任出面协调其他老师代课,年级主任就有批准一天、三天甚至一个月的假的权力。


这样,不造成学生损失、不影响学生成长的机制就形成了。传统的做法是,谁官大级别高,谁批准请假天数就多,带来的损失还是下边解决,这是不对等的。


二、寻找内部客户,实现组织协同。


组织大了,分工就必然越来越细。其实最好的组织规模是6~8人,不需要制度。互相协调是管理最基本的方式。一旦组织大了,就必须划小组织单位,划到能够相互协调、解决问题的最小单位。


在一个组织里找到内部客户,就是协同不同岗位的责任和资源,最终让资源流向一线。


除了年级主任,我们学校把其他人员全部划为支持人员。年级主任一般由副校长兼任,他们有权力指挥一线,其他如教务主任、办公室主任等等都叫支持人员。支持人员必须在学校里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也就是必须找到自己是为谁服务的。


比如教导主任就是为年级主任、学科主任和教师服务的。年级主任肯定希望教导主任为他调配物理空间、协调考试安排,学科主任肯定希望教导主任为他们的外出学习、教研活动配置资源。


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为每个客户开发了评价支持人员的指标,指标至少有3个,一般不超过5个。客户每个学期要对他的支持人员进行评价,这样就引导着支持人员满足一线离学生最近的人的需求。


在一个组织里,谁有资格成为客户?我们的规矩是,谁离学生最近,谁最容易成为客户。


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我们终极的目标是让权力、时间、资源最终流向一线。


未标题-8.jpg




以办学准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


一般的组织都有一个这样的战略管理模型,它以办学准则为基础,只有明确这个根基,才能始终把握好愿景、使命、育人目标。


未标题-9.jpg


但是非常遗憾,尽管全世界的学校嘴上说的价值观基本都是“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因为学生而存在”,但是进到学校,会发现他们说的和做的并不一样。因为事实上,他们内心天天在遵循的办学准则是不一样的,有些完全是为了学校,而不是为了学生。


记得高晓松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清华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国家之重器、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而不仅仅是去谋求一个职业,否则我们清华和蓝翔技校有什么区别?”


而蓝翔技校校长说:

“咱们蓝翔技校就是实打实的学本领,咱们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你学厨师就把菜做好,你学裁缝就把衣服做好。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有什么区别呢?”


尽管这句话有开玩笑的成分,但至少表明了他们是有办学准则的。



把握行业根本


如何确定一个组织的准则?我们必须要认清一个组织中的行业命脉、行业特征,即行业最根本的是什么。“钱大妈”连锁店叫响的是什么?就是“不卖隔夜肉”这句话。肉,大家最怕的就是变质。所以这句话就抓住了行业的命脉。


十一学校也陆续办了一些幼儿园,我们是如何确定幼儿园的价值观的?我们的办学准则有三条:


一、为特定敏感期竭尽全力提供尝试的可能。


3~6岁的年龄阶段,是发现孩子语言、艺术、体能等各个方面天赋的最佳时期。


这个时间如果不接触各种可能性,也许就错失了“发现孩子悟性最高的特长是什么”的机会。就像我们从来没吃过某个东西,又怎么会知道自己喜欢吃呢?所以必须让孩子进行广泛的接触、尝试。


二、安全感高于一切。


注意是安全感而不是安全。当孩子离开家,离开父母的庇护,他是战战兢兢的,内心对这个社会是拒绝的。所以我们要思考,怎样给孩子提供安全感。


三、能户外不室内。


在容易出问题的领域,亮明态度。教育上最容易出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想升学率一年上一个台阶,今年一定比去年好,明年一定比今年好,肯定就要走歪门邪道提高分数线,所以必须认可稳定的质量,以追求学生长远利益。



以约束管理者为首要目标


办学准则是约束管理者的,不是用来约束员工和老师的。只要把管理者约束好了,学校的文化立刻就可以形成。


克里斯·埃德蒙兹说过这样一句话:“决策者总是希望制定能够让下属遵循的组织准则,其实,恰恰相反,他们只需要制定他们自己必须做到的原则。”


十一学校的办学准则有三条:


① 竭尽全力帮助老师,以方便老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这不是老师的事,是领导的事。

② 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这也是约束领导的。

③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润滑关系以奠定教育的基础。学校的关系取决于学校的制度,而学校制度如何,一定是管理者带来的。


在关系这一点上,我们有几个原则。


首先是泼水节师生共同参与制。十一学校每年夏天分年级有泼水节,泼水节的重要原则就是老师必须全员参与。因为只有老师和学生互泼,才能润滑师生关系。


第二,评价团队而不评价个体。对老师教学成绩的评价,一律不允许评价一个老师,因为只要评价个体,一定会恶化老师之间的关系,引起他们互相攀比,互相封闭。老师之间关系恶化,也会影响学生。


第三,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理学生。作为校长我也特别注意这一点,始终在学校里建构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


举个例子,以结束今天的分享。


十一学校有一个学生考到了南大,上大四的时候,他发了一个朋友圈:“在一座城市待久了,总会和它产生剪不断的羁绊。对四年前的我来说,秋天意味着十一校园里飘落的银杏叶,而现在,秋天意味着南京满城的桂花香气。谁不想回去呢?”


看到他的朋友圈,我知道他想念十一校园里金黄的银杏叶了,就给他发了银杏树的样子。收到照片后,他说:“天气真好,请问是您今天拍的吗?为什么树叶都这么绿?”他以为叶子已经黄了。


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我每天给他发树叶颜色变化的照片,一直发到树叶要变黄。后来他去伦敦读研究生,突然有一天,他又把伦敦大街上的叶子发给了我,我知道,他又想念十一学校的银杏叶了,我就非常知趣地给他拍了一组校园的银杏叶发过去。


毕业后,他去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他告诉我:


“能从事和教育相关的工作,我觉得特别开心。最近在准备社里的演讲比赛,思来想去,我最想讲的还是和教育有关的故事,尤其是我和十一学校的故事。于是想起您2018年和2019年秋天向我发十一秋天落叶照片的事,照片和聊天记录我一直保留着。每次想到您和这些照片,我都觉得无比温暖。谢谢您对我和每一个十一学子数年如一日的关爱。能成为十一的学生,能遇到那么多可爱的老师,能有您这样好的校长,我实在是太幸运也太幸福了。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您和我爱的老师们一样温暖的人。”


后来他就在演讲比赛讲了这个故事,获得了第一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当我们构建了这样的关系之后,这种关系会传递给更多人,所以有人说,我们把组织准则称为“领导力影子”,职位越高,他们投射的影子就越长。


一个组织的办学原则决定了一个学校的价值体系,如果原来的价值体系是以办学准则为基础的,当你始终坚守,始终不可改变的时候,愿景、使命、育人目标就会慢慢变得统一。



作者 |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
来源 | 中小学老师参考
责编 | 燕娟
商务 |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
投稿邮箱 | 2594889720@qq.com
版权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