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项目 返回列表

大咖说丨崔允漷:“双新”实施后,一线教师何以用学科课程育人?

2023/8/24 17:10:24

学科课程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教研组、备课组如何编制学期课程纲要以替代原先的教学进度表?

教师如何开发单元学历案以替代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案?


近日,上海民进直播大课堂《名家“云”讲堂》教师培训系列第四讲举行,国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带来了讲座——《学科课程何以育人》


640.png

崔允漷(资料照片)


(以下内容根据讲座整理,有删减)




  

去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一线教师对此产生了不少困惑:


  •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我只是教写字、教拼音,如何才能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

  • “新课程理念很先进,但我只能听听而已,没什么用。”

  • “新课程怎么落实?新课程需要新教学、新教学需要新教案,新教案怎么做?”


学科课程何以育人?我今天的报告,就是想把老师的这些困惑说明白。



01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全育人”是怎样的?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部分地区已经编制了实施办法,方案分科目、分年级制定课标、编制教程。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则要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统筹规划特色编制、规范引领实施过程、评估改进持续发展。整个过程要一体化设计,以达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换个角度讲,要以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构建培养目标,然后每门课程回答如何育人、怎样育人,形成课程标准,教师再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整个过程要保持一致性,即把“想得到的美丽”变成“看得到的风景”,再具体为“走得到的景点”。


课程标准是什么?课程标准是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一族”,具体可以做一个类比: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是教学中求乎其上的“人品”,学业质量是得乎其中的“酒品”,而内容要求是即教即得的“酒量”。这次新课标专门增加了学业质量,即阶段性学习后的成就综合表现,相当于“酒品”,而过去的评价重点是“酒量”,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没有很好地关注育人的目标。


新教学有何特征呢?第一,一定要基于课标,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落实育人的素养要求;第二,强化学习内容结构化,让学生经历有组织的学习;第三,推进大单元教学,强化学科实践、综合学习、深度学习;第四,突出教学评一体化,追求效率、效果与效益的统一;第五,探索用以致学、先用后学、边用边学的新实践;第六,注重作业质量,作业与目标匹配、单元整体、少而精、分层。


如何理解“大单元”中的“大”?这里有四层含义:首先是素养目标,即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以产品或作品为导向。其次,一个大单元是多课时的集,多个课时构成一个教学单位。第三是微课程建设,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教、作业、展示、评估等建设成一个微课程,即有组织的学习项目。第四,大单元教学必须有组织者,作为单元的“骨架”统摄所有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类:大问题,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大任务,即制品、作品或产品;大观念,即知识整合、内化后的想法或观念。


新课标还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现在也有一些误解,把跨学科主题学习与超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质是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实现“跨科目”,以培育综合性的核心素养。


综合学习有三条路径,第一条是学科内综合学习,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第二条是综合课程学习,如初中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定位是这两条路径的中间道路,即第三条道路。跨学科主题学习一定是有主科目,比如主科目为A,A跨到学科B,或者A跨到学科B+,促进课程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属性是以科目为锚点、以主题为抓手、以实践为路径和以素养为导向,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单元化、主题意义化、内容结构化、学习实践化、评价表现化。



02

教研组、备课组如何规划学期课程?

学期课程纲要怎么编?




规划与设计课程,就是让学生经历有组织的学习,只有经历有组织的学习,才能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素养


学校何以育人,三要素三互动一个都不能少。课程方案、教师、学生三要素之间,过去课程方案与教师的互动表现为抓备课,但经常只关注课时方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表现为抓课堂教学,但往往重形式轻实质、无深度;而学生与课程之间的互动通常在被遗忘的角落,只有作业。


学校层面,可以从宏观到微观发展课程。用学科课程规划/学期课程纲要替代“教学进度表”、用单元/课时学历案替代“教案”,编写专题活动计划、制定活动方案,像造房子、搭积木一样建设课程。


一线教师要学会编写学期课程纲要。学期课程纲要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与学情,以提纲的形式,一致性地规划某门学期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它是教学进度表的升级版。“教学进度表”与“学期课程纲要”体现了背后完全不同的理念。前者体现的是教教材的水平,后者体现的是用教材教的水平。


学期课程纲要包括前记、正文 、设计说明三个部分。前记包括学校名称、教师、科目名称、课程类型、教材、课时或学分、适用对象、选学条件等;正文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问题,或合并成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内容与实施三个问题;设计说明包括设计依据、创意与使用建议。


学期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审视某门课程育人所需的所有条件,形成学科观或课程意识:专业认识从“教书”到“育人”,专业场域从”课堂“到“课程”,教学逻辑从“一节课”到“一学期”;有利于学生明确一门课程的全貌或相关政策;有利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与学业质量管理。


学期课程纲要怎么编制呢?第一学年开学前教师独立或分工编制——备课组讨论后合成——开学后交教务处以便管理——期末备课组修改并递交——教务处存档;第二学年,教务处将此存档发给新的任课教师——第二批教师独立研究并修改——备课组讨论合成;第三学年同样如此。教研组在备课组递交的文本上讨论、修改、定稿,作为学校的课程文本,成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依据。


学期课程纲要编得好不好,这里提供一个定评议框架:


一看结构,前记是否提供了该课程学习所必需的背景信息,如课程性质、课时、对象等,呈现的是否是大纲或提纲;


二看实质,目标要包括期望的学习结果,主语是学生,源于课标与学情研究,是否清晰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


三看内容重点看第一课时的分享内容是什么、大单元如何设计,教材处理依据的目标、学情、条件,课时安排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目标达成;


四看实施部分是否基于单元学历案,教与学的方法与目标是否匹配,要注重整合情景与实践,学习方式要多样,要体现学科化、本学期化、活动化、事件化;


五看评价部分要体现成绩结构及来源,体现及格线及评分规则或要求以及相关补修、补考政策;


最后看一致性,每个要素要紧扣目标,关键目标落实线索要清晰。



03

单元/课时教学方案怎么改?

素养目标如何落地?



教学运作单位“课时+知识点”的时代将结束,“大单元+素养(人)”的时代已经到来


旧教案难以承载核心素养的培育。旧教案的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重难点,不见素养;立场是教师,而非学生;运作模式是“课时+知识点”,抓小放大,学科实践难落实;关注信息传递、反思缺失,知识转化不了素养,书教了、没育人;重教学、轻评价,教了不等于学了。


那么教案如何改?这里提供一种新教案的编写模式:单元学历案

图片640.jpg


单元学历案是助学方案,教师编、学生用,是与教材配套的助学方案;它是认知地图,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学习路径;它是学习档案,能够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可反复查阅;它是活动载体,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互动的文本;它是检测依据,利用规则抽样,了解学科学业质量情况。


我们花了12年的时间,做出了单元学历案编制指南,如今已经到了6.0版。单元学历案的要素与关键问题包括单元名称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等六部分。


如果是超过3课时的单元,单元学历案设计模板需调整为这样三个部分:一是单元概览,教师导学,让学生先了解单元全貌,从整体感知进入单元学习;二是分课时、一体化设计学历案;三是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如有需要,还可增加设计意图部分,供老师自己使用,如教学设计依据、创意与使用建议等,留做校本教研使用。


单元目标可用“五步三问法”确定与叙写。五步法即一看大主题、二对学业质量、三思素养要求、四写三问法、五查可评估。三问法,即一问结果、二问过程、三问表现,可按下列句法写:通过(过程),获得(结果),形成/能完成(表现)


组织单元教学可参考以下模型:第一课时进行单元导学,中间每个单元进行子问题/子任务/子观念的落实,最后一个课时进行单元的总结及评估。处理教材时依据单元目标、课时、资源(校情、师情、生情等),进行“增(增加内容,补充材料主题活动、实验操作等)、删(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换(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合(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排序,重新组织内容)”。


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与评价要体现总-分-总的教学安排;倡导基于单元学历案的教学,注重“异学习”,强化学习的差异性、累积性、系统性、学科性;立足单元,丰富各课时的教学形态,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学科实践,将所学知识条件化、情境化与结构化;强化促进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探索表现评价,加强过程评价,重视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