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项目 返回列表

流程再造下自主学习

2018/11/21 15:36:24

流程再造下自主学习

市西中学探索以新技术改善课堂教学

 文| 杂志记者 罗阳佳 图| 杂志记者 薛婷彦



让“秧苗”按自己的速度生长

01


这是一堂高中二年级的数学课,课题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目标是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能熟练应用。


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很有难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一般需要两课时,但市西中学的老师把这两课时的核心内容浓缩成了一段八分钟的微课,学生在课前已利用云课堂平台观看了这一微视频,形成了相关概念并完成线上配套习题,张娜老师借助智能化阅卷系统线上统计结果掌握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


未标题-1.png


于是这节课张老师不再是从头讲起,而是根据前测反馈情况,选择性讲解学生的疑难点,检验并完成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与概念形成, 通过师生互动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随即挑战三道难度层层递进的例题。


整堂课, 除了刚开始十来分钟的课前自学反馈,大多数时间都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张老师更像是一场研讨会的主持人。


学生课前自学的那段微视频虽然短短十分钟不到,却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微课是优质教师资源的整合”,市西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张舒郴对记者说,他们将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编排,按照课时要求将传统课堂中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浓缩为五六分钟的微课,做到核心知识全覆盖,典型例题精讲解,同时同步推送相关配套基础题,从而让教师做出课前的针对性预判和诊断,为课堂的高效提供保障,“这些积累于云端的优质资源将形成精品课程与习题集,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的无形财富,也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先导课堂。” 


微课明显提高了学生课前自学的效果。


高二(6)班学生胡昌海几乎每天都会看数学课的微视频,他告诉记者,自己过去是通过看课本预习,不知道从哪里切入、怎么看,思路混乱,学习不系统,效果不太好,现在有精品微课帮助自己梳理思路、学习新的知识点,还能随时随地随需观看,一遍没看懂可以反复看,也有老师及时提供在线答疑,学习效果好很多。


未标题-2.png


更重要的是,微课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张舒郴带领其团队做过大量实践调查,他们发现女生看微视频的时间比男生长,但更有效。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女生习惯把知识通盘掌握牢固了再做题,所以视频可能会反复看直到彻底搞懂,而有的男生喜欢带着任务看微视频,做作业遇到困难时再看。


沉思型的学习风格和活跃型的学习风格两相比较,很难说孰优孰劣,但教学应该因材施教,微课就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学生差异问题的方案。


学生概念形成的快慢不同,慢的学生可能今后是一个学数学的好苗子,但若按照划一的速度上课会影响这部分慢的学生成长为好苗子。


张舒郴把教学比作播种育苗,如果自然撒种,放任自流,先生长的秧苗会抢夺养分, 遏制后生长的秧苗,结果导致秧苗成长率不到50%,而如果先在秧田里精心育苗,让每个秧苗都长到差不多的高度时再插到稻田里,就能确保秧苗接近100% 的成长率。


“线上课堂是秧田,线下课堂是稻田, 学生在线上按照自己的速度生长,通过微课学习达到基本一致的认知水平后再到线下学习,课堂教学的起点更趋一致,教学效果会更好。” 



从空间重构到技术应用

02


近年来市西中学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变革可以追溯到六年前发起的一场对学习空间的重构。


校长董君武认为,传统课堂的面貌通常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在这种教室结构下,课堂教学很容易走向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互动较少的被动接受模式,因此必须彻底颠覆传统教室,重构物理空间,迫使教与学发生变革,“让教师面对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2012 年,市西中学将几个楼面改建为一个集图书馆、电脑房、会议室、沙龙、休憩等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学习空间,并称之为“思维广场”,在此开展培育高中生高阶思维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改革实验。


未标题-3.png


几年实践下来,“思维广场”确实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形态,实践研究也获得2018 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思维广场开展教学改革实践的,主要是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类学科,那么数理化生等学科如何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近几年,市西中学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在人工智能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背景下,面对教育智能化时代的日益临近,学校教育是否应有所改变?


三年前,董君武在和老师们讨论这个话题时提出了一个观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课堂教学方式和学校存在的形态都会因为新技术的融入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至于最终什么时候发生,变成什么样子,由谁领导这场变革,我们现在无法预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变革一定会到来。”他认为市西中学作为一所有传统有品牌的学校,一定要有志向为这样一场变革贡献自己的实践,做一些前沿性的运用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变革的探索性实践。


未标题-4.png


市西中学自2016 年9 月开始在数学教研组率先开展“云课堂”先导下的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实践与探索,希望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流程,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别化。


在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流程下,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改变。教师要精心制作微视频。微视频时长极为有限,教师必须在自己对概念有深刻透彻理解的基础上,用精炼的语言把概念讲深讲透。


因此,微视频的教学设计往往出自优秀教师之手,他们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也得以推广辐射。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起点精准把脉。比如在“正弦定理”一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已知两角一边”去解三角形,因此他们将课堂教学的起点设置为“已知两边以及其中一边所对角”的解三角形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借助概念的外延去组织教学。


未标题-5.png


对于学生而言,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升明显。去年一年,市西中学在高一年级四个基础相当的班级进行对照实验,其中一个班是实验班,另外三个班作为对照班,结果发现在三次考试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了5 分以上。关键是学生对自学感兴趣了。对实验班做的问卷调查显示,85% 的学生“喜欢通过观看微视频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更惊喜的是学习氛围愈加浓厚了。


“现在主动上黑板展示解题思路的同学越来越多了。” 胡昌海说,由于大部分同学都形成了更高的认知起点,有想法、有思考的人多了,课堂讨论就更活跃了。



每个人身边的“专属教师” 

03


除了在数学学科应用技术改进教学, 市西中学在理化生等学科也展开了信息技术助力教学的实践探索。


与数学学科类似,物理教师也是在课前录制微视频并生成二维码,学生扫码即能观看,并完成视频中布置的任务, 在课堂上教师则根据学生课前任务完成的情况,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还会利用“问卷星”设计并推送题目,即时评价,当堂反馈,不把问题遗留到课后。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实验教学十分重要,它不仅能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市西中学生命科学教研组组长金惠珍告诉记者,在高中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特别是部分操作要求较高的实验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的讲解是面向全班的,教师操作演示时总有部分学生看不清楚;在一节实验课里教师很难真正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教学效果打折扣。


未标题-6.png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现个别化指导? 市西生物组找到了微视频这一得力助手。


自2014 年起,他们将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学科三册必修教材和一册拓展型教材中包含的14 个学生实验拍摄成视频,每一个学生实验配套一组短小的实验微视频。虽然网上也可以找到很多生物实验教学视频, 但拍摄的几乎都是一个实验从头到尾的全过程,而市西生物组将一个实验的完整过程进行分割,即一个操作对应一段视频,多数是两三分钟一段,控制在十分钟以内,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比如在实验“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时,学生往往会在如何定量溶液、滴加溶液、划火柴、试管加热、检验实验结果等5 个操作环节存在困惑或者容易出错,市西生物组便设计并制作了五段微视频,一段视频针对一个操作,而且对一些操作细节,如试管加热时试管夹与试管的相对位置、试管与酒精灯火焰的相对位置等,视频中都作了清晰的图示标注,一目了然。


14 个学生实验的配套微视频都储存进了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学生电脑里,学生在做实验时可以随时随需查看,好似身边就有一位个人专属的生物教师。自从有信息技术的加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市西学生参加高中生命科学实验技能操作考试时实验操作更加规范、迅速、准确、到位,展现出良好的生命科学实验技能素养。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用技术去强化传统教学,而是用技术去创新教学,引领教育体系变革。


在市西中学,信息技术所激发的创新力量、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正在成为现实。如今静安区10 所学校联合组建研究共同体,将进一步放大市西数学组“云课堂”先导实验的效应。可以预见,在今后更长时间内,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将充分显现, 越来越多教师将体会到教育智能化的综合效益。


 • end •